你好,我是王煜全,这里是王煜全要闻评论。
6月26日,在哔哩哔哩14周年庆上, B站CEO陈睿宣布,为了更好地帮助用户获取精品内容,将用播放分钟数替代播放次数 ,作为视频的主要外显数字,也就是说,将视频底部原有的箭头型播放量图标替换为时钟图标,并将图标一旁的数字显示为播放分钟数。
(资料图片)
陈睿解释了此次改动的原因:播放量只能反映用户观看视频的次数,这就给了用夸张标题、欺骗性封面等骗取点击量的低质视频可乘之机,用户被吸引观看之后可能几秒钟就退出了。
他以“废柴变身王牌特工”视频为例说明,播放次数为71.3万,但播放分钟数为17.8万,每次播放实际观看时间仅为0.25分钟。
与之相比,播放次数仅为37.9万的“Kimi:我知道我在干什么”视频,播放分钟数为757.5万,每次播放实际观看达20分钟。
用户观看优质视频时会被高质量内容所吸引,可能会连续观看30-40分钟,但播放量却只有一次。这就说明,在中长视频领域播放量并不代表用户对视频的真实评价。
最重要的是,UP主为了生产高质量中长视频,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成本,而制造抢夺眼球的低质视频却可能只需要几分钟,如果只以播放量来评价二者质量的优劣,就很容易打消优质视频作者的积极性。
所以,陈睿认为播放分钟数是一个更有参考价值的指标,数值越大代表内容质量好的概率越高。
在大部分视频平台都以播放量为核心的大环境下,B站将播放量改为播放分钟数可以说是一大改进。这非常值得鼓励!
播放量相当于支持情绪和热度,但情绪并不反映真知,一个稳定的网络社区需要以信用为基础,而不是以情绪为核心。
但是,播放时长想要见效有一个重要前提,平台是否真正下定决心进行战略转型,是否会加大力度对优质创作者给予更多扶持。
实际上,基于原有的播放量指标体系,B站经过多年的奋斗已经从“二次元圣地”转型为“综合内容平台”,月活用户数达到3.15亿,取得了一定的“江湖地位”。
此时将播放时长作为核心指标鼓励优质作品的传播,其实相当于重新回到达人引领时代,而这一转折的难度堪比二次创业。
因为,你推崇播放时长而别人推崇播放量,如果有人想要了解时下热点,就可能会选择播放量平台。
这就意味着,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艰苦转型,并且时间不短、成本不低。
理论上讲,如果只改变原有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就期望实现整体系统升级,成功的可能性极低,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
我常在科技特训营中反复强调那句流行的说法,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改变播放时长指标就是一个战术级操作,如果想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就需要从战略高度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才能在经历转型阵痛期后实现质的飞跃。
虽然B站大会上公布了新的创作者支持计划,但都是以往的流量模式下的激励方式,目前还没有看到根据新的播放时长模式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扶持计划。
不过,B站用播放时长替代播放量依然是社交媒体变革中的有益探索。
传统媒体时代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内容评价机制,信息质量相对有保障,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人为设置了不公平的准入门槛,很多有才华的达人无法进入这个体系,缺少发展机遇。
社交媒体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内容创作和传播中来,人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内容评价机制却相对单一,尤其是以播放量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带动流量,却让人难以分辨质量高低。
而社交媒体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不仅会导致低质量内容的广泛传播,甚至可能衍生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
这是大部分社交媒体平台都需要解决的难题,因为大家都在以播放量为核心支撑平台热度。
前段时间,马斯克与扎克伯格约架,表面上是一场闹剧,核心其实是Facebook与Twitter都未能解决社交媒体的可信度难题,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变革路径。
B站用播放时长替代播放量,是用实际行动做出有价值的尝试,我们也期待B站未来会有更多创新。
其实,在社交媒体进化过程中,恰恰需要B站这种创新精神,不断试错,找到新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毫无疑问,这比小孩子一般地耍脾气约架要好得多!
我们也期待更多社交媒体平台做出类似创新,随着技术进步、平台更新和相关制度的完善,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加完备的社交媒体内容评价机制,让人们享受更加美好的线上生活。
以上是今天的内容,更多详细的产业分析和底层逻辑,我会在科技特训营里分享。欢迎关注全球风口微信号,报名加入!
王煜全要闻评论,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