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暑期将至,带孩子去哪儿成为当前家长们眼下热议的话题。一些城市博物馆研学课程,在“双减”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成为了研学细分市场中的一大亮眼的板块。博物馆、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客厅”,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代表了城市的历史沉淀和艺术的最高体现。博物馆是贯通古今,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也是距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诗与远方”。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新生代力量,身临其境的体验古今的跨越,能够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认知思维。
不同于课堂教学,研学是一种重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的开放式学习,博物馆和艺术馆作为文艺呈现的场所,更应该担负起文化艺术普及的任务。因此,博物馆研学课程设计开发,也会紧扣目标受众需求,发挥博物馆资源禀赋和独特魅力,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教育获得感。
今年6月,《我在苏州学非遗》纪录电影首个官方研学营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营,在开营仪式的现场,吴文化博物馆副馆长陈小玲表示,本次“我在苏州学非遗主题研学”突破传统研学模式,将研学与纪录电影官方IP结合,培育文旅新业态,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传递匠心匠艺,携手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这一文化瑰宝。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二学部近80名学生,成为本次电影官方研学营的首批参与者。在为期5天的研学之旅中,北京师生将在吴文化博物馆学习昆曲、碧螺春茶文化、金砖制作技艺等传统非遗技艺项目,同时他们还将穿行苏州古城,全方位感受苏州的古城更新与文化魅力。
“我在苏州学非遗主题研学”全新的研学模式,将研学与城市博物馆的底蕴呈现完美结合,培育文旅新业态,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每座城市都需要文化基因解码,通过系统性规划,可以借由研学旅行焕发出城市博物馆新的精神内涵,赓续千年文脉,让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焕发蓬勃生机。
博物馆研学旅行作为城市文旅融合的最佳结合点之一,更能让这些青少年体会到城市文化内涵的核心,为进一步尝试探索研学赋能文旅产业提供新的方式,也为推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从2019年开始,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通过精准市场定位、融入优质课程、盘活内外资源、首推“博物馆之夜”等举措,向公众推出暑期研学营,打造研学基地文旅融合新模式。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是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也是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古建文化、木构文化、生态文化,课程内容也在不断迭代更新。开设了《保国寺古建之旅》《百鸟争鸣,灵动古建》《木构智慧,小小木匠下江南》等博物馆品牌课程。从2021年开始,保国寺还增设了手作、实验、探秘等更具有操作性、探索性、趣味性的课程。源源不断的艺术呈现和观众的积极反馈,也让博物馆释放出更多文化新力量。
博物馆研学不同于学校教育,要充分挖掘教育潜力。首先要“博”,也就是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内容上要丰富多彩,可以充分借助藏品进行多角度地展现。其次要有“物”,博物馆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其所收藏之物,借助展览、数字化等形式,让青少年对藏品进行观察、提问,不仅可以了解藏品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还能将所见与所思结合,拓展自己的学习思维。
博物馆研学受到热捧,主要原因还是博物馆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其文化价值。近年来,不少博物馆频频跨界出圈,说明文化IP具有强大的文化磁力。博物馆在塑造自身IP产品之余,也可以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的IP进行组合,通过多元化经营,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也能不断扩大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同时开发更多创新项目和创新产品,形成良性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