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琦
(资料图)
A股“退市潮”来袭,公募基金频频“中招”。
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参与“炒小”“炒差”等非理性投资的现象虽然得到大幅改善,却仍有绩差、小市值等“问题股”进入基金核心持仓,值得基金管理人警惕。
A股全面实施注册制后,优胜劣汰加速,以ST股为代表的“问题股”的估值体系必然会受到冲击。
主动型基金
“中招”退市股
6月份以来,已有超20家公司发布退市公告。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有超过40家上市公司被锁定退市。与此同时,今年有近百家上市公司被“披星戴帽”。
绩差股背后屡屡出现公募基金身影。指数型基金因为指数成份股未及时调整而被迫持有,而不少主动型基金涉身其中,让人大感意外。
此前,*ST中天和ST阳光城(000671)公司均触及强制退市规定。*ST中天和ST阳光城均是中证500成份股,最高市值高达百亿,曾是基金重仓股,以退市迎来终局,令人唏嘘不已。
大部分基金在公司宣告退市前,即选择早早离场,而未能及时清仓的基金则于近日发布估值调整公告。发布估值调整公告的基金公司,所涉及的基金产品大多数为指数型基金,也有极少数主动型基金。
6月19日,光大资管公告称,旗下光大阳光对冲策略6个月持有基金对持有的*ST中天按照0元进行估值。德邦基金旗下亦有多只主动型基金深陷*ST中天退市漩涡中。华商基金近日公告称,决定自2023年6月9日起对旗下华商乐享互联灵活配置混合和华商远见价值混合持有的ST阳光城,按照0元进行估值。华商基金旗下2只基金今年一季度均位列ST阳光城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
不过,从基金净值变动和公告信息来看,大部分基金所持有的相关退市股票的仓位比例非常低,对基金净值影响较小。
仍有基金抱侥幸心理
国内“炒小”“炒差”等非理性投资现象长期存在,其中不乏机构投资者。
不少公募基金对“绩差股”偏爱有加,选择重仓业绩持续下滑、甚至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股票,与投资者预期的基金应该持有绩优股的印象有显著区别。
Wind数据显示,进入公募基金产品一季报十大重仓名单的公司中,有5家公司最新状态为ST,其中ST龙净是16只基金产品的十大重仓股。
如果考虑基金的全部持仓,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显示,4只被基金持有的个股2022年底处于ST状态,另有53只个股在今年披星戴帽,13只披星戴帽的个股被10只以上公募基金产品扎堆持有。可见,基金持有的公司中仍有数量不少的“问题股”。
基金的类似举动仍有不少,如今年一季度末,有数十只市值不足20亿元的上市公司进入基金的十大重仓股名单中。
“因为投资策略而买入小市值个股,而非偏好小市值公司。”在被问到为何频频重仓小市值公司的问题时,一位重仓小市值个股的基金经理这样回答证券时报记者。他管理的基金凭借重仓市场不太关注的冷门品种,基金业绩大幅跑赢同类型基金。
一位基金分析人士则告诉记者,A股市场有效性逐步提升,投研资源不足、风控不严格的中小型公司很难获取市场上稀缺的投研价值信息,景气度高的优质个股并不便宜,一些基金经理剑走偏锋,在小市值或绩差股上押注,希望博取超额回报。
也不排除一些基金经理采用反向策略,在侥幸心理下,寻求“问题公司”起死回生的反转机会,而这类公司一旦业务回归正常,产生的投资回报往往较为可观。
记者注意到,参与ST炒作的基金中也不乏公募大厂。以某农药龙头公司为例,因连续3年净利润为负值而被ST,去年二季度,该股却成为某头部基金公司的独门股。某头部旗下四只主动型基金参与配置,一只基金一度进入公司十大股东名单中,期间该股股价大涨,为基金贡献丰厚回报。
“问题股”估值体系受冲击
A股全面实施注册制后,优胜劣汰加速,退市逐渐常态化。在此背景下,无论上市公司因何被披星戴帽,都应该值得基金管理人警惕,而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参与“炒小”“炒差”。
虽然仍有极少数基金参与“炒小”“炒差”的现象存在,但是拉长周期看,这种现象近年来正不断得到改善。以公募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应该担负起应有责任,积极引领资本市场价值发现的功能,坚定维护投资人利益,对绩差股、小市值公司等问题股敬而远之。
华南某头部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公募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二级市场投资交易、上市公司运营以及发行定价等环节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募基金惟有坚持深度研究、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促进市场价值发现,才能为市场形成良好的价值投资环境以及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起到积极作用。
拉长时间看,以ST股为代表的“问题股”的估值体系必然会受到冲击,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调低对“问题股”的估值预期,甚至抛弃“问题股”,这也是实现A股市场优胜劣汰的重要路径。
“注册制背景下,公募基金应充分利用投研优势,灵活运用合理的估值模型发挥专业定价能力,推动上市公司合理定价,最终才能实现优化资本市场资产配置、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目标。”上述高管表示。
(责任编辑:张晓波 )